时间:2023-01-01 01:51:13 | 浏览:2142
灰色的外墙上
“外挂”了一个橙色的边框
伸出楼栋的老式楼梯
外面罩着一个房子造型的“铁盒子”
改造后的平整路面
被喷成橙色彩漆步道
原本的垃圾区
变成被彩色线条分隔多块的
羽毛球运动场
……
老人散步、遛娃
都有了好去处
进门口就能见到小区被改造得色彩缤纷。记者冷靖华 摄
1月18日
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了
位于江岸区的惠济路42号小区
这个已经65岁“高龄”的老旧小区
在改造后
如同穿上了橙色运动装的青春小姑娘
充满活力与生机
长江委社区党委书记孙星介绍,惠济路42号小区建成于1957年,共有房屋5栋,居民220户。改造前,小区房屋年久失修,漏雨严重,道路坑洼不平,由于排水不畅逢雨就积水。“小区老人多,占比超过五成,但整体面积不大,公共空间少,楼间距又太过狭窄,室外活动空间极端缺乏。”
记忆中的红砖“回来了”
老居民黄贻瑢,4岁就随父母从南京搬到此地居住,她说在这里住了60多年,看着小区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。“以前,这几栋楼都是红砖房,不是现在这样的灰房子。”
居民坐在休闲桌椅处聊天。记者冷靖华 摄
对此,老居民苏成财也有很深的印象,他说1993年前本是个三层楼的红砖房,1993年修过一次,将清水红砖外墙换成了灰色水木石外墙,又将楼层加高到四层,就连原本坑洼不平的水泥路也换成了花型小地砖。“但很多居民都很怀念原来的红砖房,它承载着很多老居民对那个时代的怀念。”
“改造中,我们尽可能保留并还原这些特色。”为该小区做设计的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金绍华介绍,“老建筑保留有20世纪50年代特色的混凝土栏杆花饰,曾经试图进行还原,但做实验发现,恢复工作量大、费用高,最终我们把红砖融入步行道旁的连续文化墙,再用白色彩砖嵌入,拼成一些字和图像,来体现小区的历史和长江文化。”